燃文中文

第八十五章 盟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燃文中文】地址:www.ranwenzw.cc

“皇叔,你这是……?”

望着冲自己伸出手掌的刘备,孙权疑惑地问道。

“吴主不是要与刘备结盟么,不如就在此处击掌为誓。”

因为怕孙权只是随口一提的客气话,或者事后反悔让结盟之事不了了之,刘备在得知江东有与自己结盟的打算之后,便立刻伸出手掌向孙权示意。

孙权失笑道:“权不打算只与皇叔仅以口头方式达成盟约,便择日依旧礼行盟誓,如何?”

在诸侯林立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经常会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达成盟约,但彼此之间又很难真正互相信任,所以就会借助神谴和诅盟来对盟约加以约束,以此来维护彼此之间的诚信。

和口头协议比起来,这种正式的盟誓自然更能使人信服,但刘备打算击掌为誓与孙权形成“君子之盟”,也并不是他现在已经有了反悔的念头,而是今时这种口头协议,已经成为了盟约的主流。

这种没有书面协议和特定仪式的盟约看似非常不正式,却是整个汉代都极为常用的政治性结盟方式,与正常的盟誓效应相同,只不过因为没有太多仪式束缚,肯定不会有正式的盟约坚固。

盟誓的形式逐渐从原本极为正式的仪式简化为口头协议,想来是汉朝盟誓数量太多的因素,盟誓分为政治性盟誓和私人性盟誓,这两者在汉朝比比皆是。

政治性盟誓,有秦末刘项之间的“鸿沟之盟”、刘邦与父老“约法三章”、汉高祖时期的“白马之盟”以及后来的汉匈和亲。

同样,私人性盟誓直到如今都屡见不鲜,诸如吕布和董卓之间的“父子之誓”、公孙瓒与宠臣之间的“兄弟之誓”……数量之多、种类之盛,很难全部举出。

从整个自上而下的社会阶层以及从内地到周边的民族间,都可以看出在汉代,整个政治以及社会生活都盛行着盟誓之风。

不过虽然汉朝有着难以胜数的盟誓数量,但这些盟誓的守约率却低的让人瞠目结舌,而更为奇怪的是,汉廷与外族之间盟誓的守约率却较高,外族与其他外族之间的守约率可能还要再高上几分。

从这个奇怪的现象不难看出:并不是盟誓本身不被大多数人遵守,只是在汉朝之内,多数人不会守约罢了。

汉廷与匈奴的和亲固然经常违约,但除此之外,外族之间的盟约基本没有违约者,而汉族与周边外族之间矛盾的激化,经常是汉朝地方官员不遵旧约、且汉廷在当时的势力较为衰弱,以致激起外族的反抗。

而在政治清明、官员廉政、势力强盛时,汉廷之外的外族除去自身足够强大的匈奴、南越以外,其余势力反叛汉廷的记录就并不多见了。

虽然政治本身与信誉、诚信这些品质无关,而是以追逐利益为核心,古今中外的政治性盟约也大多是权宜之计,但汉廷内部政治性与私人性的盟约守约率都极为低下这一现象,也反映了汉代社会诚信观念的缺失。

诸如背盟、毁盟之事充斥在各势力之间,若有谁认为只靠口头协议达成的盟约有着极高的权威性,那他多半会因这种幼稚的想法吃上大亏。

若对汉朝的盟誓毁约之风有所了解,那么正史中的孙刘联盟破裂,也就不是一件稀奇事了。

其实刘备与孙权之间,并没有真的歃血为盟、签下一纸合约,更多的则是在面对一些问题时的合作,以及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而已。

孙刘之间曾有两次结盟,第一次是在面对曹操南下的攻击时,刘备派诸葛亮前去结盟孙权,之后孙刘联军在赤壁击败曹操;另一次则是在吴、蜀两国因奇袭荆州和夷陵之战形成敌对之后,诸葛亮认为应该与孙权共同抗击曹魏,于是派邓芝出使东吴,两国也就恢复了友好的关系。

但无论是哪一次,都只是使者互通消息、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 大秦:大秦至上 大唐称王 琴师好风流 开局虐渣:将门嫡女飒翻天 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