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中文

第58章 普及教育 (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燃文中文】地址:www.ranwenzw.cc

当我们的经济正在数个五年计划和十年计划的催促下,也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所有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全部争取在十五年的时间在翻一倍到两倍以上,不敢把数据拿出来看,因为我们的粮食产量在二十年的时间已经翻了两到三倍,从我登基之初的两千四百万吨粮食已经翻了个倍,已经达到了四千八百万吨的水平,但是粮食问题其实在康雍乾时期就已经开始重视起来了。

那个时候的四代人为了国家的稳定也是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社仓和义仓就是主要的时代特色。皆为主要以民力而创建之民仓。清代社仓和义仓始自于顺治十一年,到雍正、乾隆时期得到大力推广。雍正二年(1724年)户部等议准办理社仓办法六条,详细规定社仓粮源筹集、仁善捐助者奖励以及管理形式等,在各省推广实施。雍正设仓法得到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响应,进而引发全国性建仓热潮。据史料记载,在此后仅一年的时间内,河南省官民捐谷总数达到10郾97万余石,雍正赞誉“社仓一事,甚属美政”。乾隆指示常平仓和社仓并举,“国家重农嘉惠,常平、社仓并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的社仓管理制度。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湖南巡抚陈宏谋制定社仓管理二十一条,详细规定了劝捐、出借、社长选任、度量规制、收息办法、官吏监管职责等事宜,内容丰富详细,可谓集社仓办法之大全。在推行社仓的同时,我们还鼓励民间大力发展义仓。

这个时候的义仓被政府所发动起来,全国上下也在大力兴建义仓以备不时之需。雍正四年(1726年),清政府以两淮盐商捐银在江南买贮米谷,盖造仓廒,例如扬州众盐商公捐银24万两并自缴公务银8万两用于扬州买米及盖造仓廒,所盖仓廒被雍正帝赐名为“盐义仓”,从此义仓逐渐增多并在很多省份普及。清义仓设在市镇,民办民管,支放手续、呈报核查都与社仓相同,但其更为贴近百姓的功能是社仓无法替代的。乾隆帝时代是社仓和义仓的鼎盛时期。其间乾隆帝对雍正帝社仓制度进行改革,实行权力下放,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省的政策和条规。经过这次改革使得社仓制度更加完善,全国社仓储粮呈现良性循环和稳步增长态势。

这大约六十三年的时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在逐渐的增加,可不知怎么的在乾隆皇帝一逝世以后,全国粮食产量直接大幅度减产。但是在此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康雍乾盛世长达一百四十一年有余,经过康乾盛世不断增储扩充,常平仓储粮大幅增长,到1736年已超过3000万石,最高时达到4811万石(72亿斤),这期间全国储粮大致常年保持在2800万石左右。因全国粮食价格上涨及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乾隆帝提出常年储粮8000万石(120亿斤)的“宏伟”计划。为实现这一计划,制定了由官府出帑采买粮食4800万石和通过纳粟捐监征集粮食3200万石两种具体实施办法,从乾隆七年开始将采买数额分解后摊派各省限期完成。随着储粮计划实施,全国粮食储备量大幅增加。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讲,无疑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个时候农民是占国家的主体,所以粮食的大丰收也使他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到乾隆十年(1745年)京仓所储粮食号称可供十年“官奉兵粮”所用,乾隆十三年(1748年)全国常平仓谷本额4800万石(实物和现金)。这个大约四千余万的粮食已经够多了,但是乾隆皇帝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就是粮食产量增加到八千万吨,这个只能靠我们这一代来实现了。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为平抑粮价上涨,决定减少常平仓采购量。此后常平仓贮存粮降至3370万石左右,加上社仓和义仓积谷全国共存粮4000万石(约合60亿斤)。乾隆8000万石的计划最终也未能实现,各地常平仓储粮在短期增加后大幅度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神奇宝贝:冠军小智,超级真新人 三国之巅峰召唤最新免费章节 大明:家父永乐,永镇山河 这些三国土着不可能这么猛 我是曹子桓 大唐小说家 割据自立后,我强娶了敌国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