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燃文中文】地址:www.ranwenzw.cc
太子朱高炽的话明显反映出了他内心的那种无助。
更主要的是,他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其父的监视之下,与其说这是回答别人,还不如讲是说给他自己的父亲听的。
汉王朱高煦就这么一直在京师住着,并对其兄不断地进行诬陷。直到永乐十五年(1417)才改封乐安(今山东惠民),被强令前往,但其夺嫡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
就这样,朱高炽在太子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二十年。
在这整整的二十年里,他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度过的;如果用“如履薄冰”一词来形容他这些年的处境,相信没有人会提出不异议。
不过,说来轻松,做起来难。真正在这种处境下一天一天地过下去,就这样整整走过二十载,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
幸运的是,他最终熬过来了。
不幸的是,他花了足足二十年的时间等来了皇帝宝座,却在这把龙椅上只坐了不到十个月的时间。
洪熙元年(1425)五月十三日,洪熙皇帝突然驾崩,令人甚为意外。人们在为之嘘唏不已的同时不禁发问,他为什么死于壮年?
他年仅四十八岁,正是大展身手的时候,怎么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就此故去呢?
奇怪的是,正史关于其死因竟未提及。这更引起了人们关注和猜测,关于仁宗的死因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提出,仁宗是被太子朱瞻基所谋害的。这看似不可能的观点却有着更深一层的内在逻辑。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仁宗之死,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不言而喻,那一定是朱瞻基。这是犯罪动机,那作案时间和作案过程呢?
太子当时不在北京,早在此前一个月,即四月份就被派去镇守南京,没有作案时间呀?
也许,大家会认为,这正是他精明的地方,不在作案现场的谋杀才叫高明,正好可以洗脱罪名。伺候仁宗的太监海寿是太子的亲信,正是通过海寿,他才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这一宗绝密命案。
顺藤摸瓜,按照这个逻辑,我们便能在史籍上找到了更多的隐秘线索。
在仁宗死后不久,朱高煦也得到了密探的情报,这种形势对他来说是颇为有利。
这时,京中无主,正好可以浑水摸鱼;更主要的是,太子正从南京往回赶,他所在的山东乐安正处在太子返途之侧。一支伏兵便能解决了朱瞻基,然后大事可图。
大大出乎人们所料的是,朱高煦的伏兵居然扑了一个空。因为,朱高煦根本就没想到太子朱瞻基返京的动作如此迅速,伏兵晚来了一步。
从海寿五月十一日离京前往南京召回太子,到后者六月初三到达北京,前后二十天左右。
按照当时骑马速度的日程来算,南、北二京相距近四千里,往返一趟仅用二十天时间已经达到了这种交通方式的极限;问题在于,如果说年富力强的朱瞻基能够完成这项接力跑的话,那么手无缚鸡之力且老态龙钟的海寿是怎样做到的?
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就是,朱瞻基预先得到消息,提前离开了南京。那他怎样才能预先得到消息呢?
一种可能就是他策划了此次谋杀。海寿按照预定的时间作案,他自然就能提前做好准备,从容回到京师,也难怪朱高煦没能得手。
此时的京城仍然人心惶惶,太子尚未继位,近在咫尺的汉王朱高煦随时有可能乘机夺位,所以全城戒严。
应该说,能躲过乐安之劫已是万幸,朱瞻基在即位之前理应小心谨慎。没想到,到京第二天他不顾负责防务的英国公张辅等人的劝阻,执意撤掉所有戒严军队。
他淡定地向张辅等大臣表态:“天下神器不是靠耍点阴谋诡计所能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