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燃文中文】地址:www.ranwenzw.cc
的理由还真让人无话可说。
只是王相公只对苏轼一个人认真,对其他人一点儿都不认真,还经常越级提拔“人才”,同样让人无话可说。
所以有不少人扼腕叹息:苏轼于熙宁二年二月回京,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要是当年苏子瞻丁忧结束后立即动身,不要在老家搞那么多事儿。
也不要一路游山玩水,这样至少可以提前好几个月返回汴梁。
那可能现在的一切都完全不同了。
不过现在说啥都晚了,只能给苏轼开欢送会了。苏轼为人风趣、性情豁达,朋友多,粉丝更多,送别会开了好几场。
章惇也出席了一场。章惇和苏轼政治立场不同,章惇已经“投靠”了王安石,趁着吕惠卿不在,正在跟曾布争夺“头马”的位置。
虽然苏、章立场不同,但两人却是朋友。苏轼任凤翔府判官的时候,章惇任商洛令,两地相邻。
嘉佑七年秋,陕西路在长安举行解试,章惇与苏轼皆参加试务,由此相互结识,“二人相得欢甚”。
苏、章两人在趴体上心情如何,外人不得而知。刘五却在樊楼组织了一场小会,只邀请王大卫、王厚、曹七参加。
酒宴上,刘五对家里的事情只字未提,一番痛饮,和王大卫、王厚深情拥抱,然后酩酊大醉,沉沉睡去。
不过这小子也留了个心眼儿,活字印刷的事情刘家还不知道。
除此之外,王大卫还了解到不少信息。
苏轼的科举成绩并不是第二名,而是三百多。
如果不是自嘉佑二年起,殿试改成全额录取,不再实行淘汰制,苏大才子很可能会成为一个落榜生。
后世相传: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考卷,因为糊名的缘故,误认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只给了第二。
此事确有其事,但却是发生在礼部试中。礼部试又称会试,一共考四场,这件事发生在第二场——论。
会试的排名是要看四场考试的综合成绩。就好比语文成绩全国第二,总分排名未必也是第二。
苏轼虽然有一科得了高分,但总成绩也只是刚刚过线,勉强可以参加后面的殿试。因为他有另外一科的成绩是“落”。
落:黜落,不及格。
这一门居然是第三场——诗赋。我的天呐!
苏轼的会试和殿试成绩都不怎么样,为什么现在又如此名满天下,给王安石造成这么大麻烦呢?
因为制举。
当年苏轼和弟弟苏辙考完殿试,双双混了个进士文凭。
他不像章惇那样,就因为名次不好竟然直接放弃了。苏轼可没那么有个性,高高兴兴地等着安排工作。
工作还没着落,老家传来消息:苏母病故。苏轼、苏辙和老爹苏洵赶紧回家,丁忧。
三年后,苏轼回到京城。他不是“应届生”,下一届(嘉佑四年)的进士都出炉了,而且苏氏兄弟的成绩也不怎么好看,朝廷只给两兄弟安排了两个不起眼的小官儿。
苏氏兄弟当然不满意,于是商量了一下,干脆,这官儿咱也不要了。筹备一下,参加嘉佑六年的制举。
制举又称制科,是比进士科还要高等级的人才选拔考试。
两宋三百多年,进士不计其数,状元118个,而能通过制科的,仅49人。
制举成绩分五等,其中一、二等只是虚设,根本就考不出来的,最好成绩是三等。
苏轼就考了个三等,这一成就在两宋时期一共只有4人达成,苏轼是第2个。
苏辙的成绩略差,四等。仁宗皇帝回去后跟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一时间,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