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中文

第10章 朝堂(点击收藏、推荐投票,继续匡扶汉室)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燃文中文】地址:www.ranwenzw.cc

文臣、武将、勋贵之后共同组成了蜀汉朝廷的中枢,他们相互牵制,相互配合,使得深居宫中的天子能够垂拱而治、至高无上,而大宦官黄皓就是皇权私下的代言人,他依仗皇权在群臣之间游刃有余,在朝廷内外能够肆意行使权力,在天子刘禅的充分信任乃至默许下,他变相地履行诸多蜀汉皇帝的职能。

名义上大将军姜维是兼管内外的大臣,但实际上羁旅讬国的他,手中权力局限于沓中屯田的军队中。

这种微妙的朝堂格局,看似平稳,实则存在着不小的政治隐患。在依托皇权的宦官势力甚嚣尘上的时候,累年攻战,功绩不立的大将军地位岌岌可危,段谷大败后更是成了朝中众矢之的,所幸还有曹魏这个敌国外患在,姜维才能够惊险度过那一场朝堂风波。

但是,朝堂上一经爆发的权力争斗,又怎么可能自动消弭。

姜绍猜测,这文字间没有告诉他的朝堂凶险。

景耀元年,返回成都复拜大将军的姜维准时发难还击。弹劾中常侍黄皓的上书开始出现,姜维更是在君臣单独奏对的时候,强烈要求天子诛杀宦官黄皓。

说到言辞激烈处,白发苍苍的姜维离席下拜,口诵诸葛丞相《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一段,涕泗横流。

天子刘禅仿佛也被《出师表》触及到内心那块柔软一样,跟着感慨落泪,亲自离席搀扶大将军,君臣二人相对而泣。

可惜,事后这位皇帝从小当到老的刘禅擦干眼泪,轻飘飘地抛出一句“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让姜维脸色大变,遍体生寒。

当日的君臣奏对无疾而终,一路走出宫门的姜维汗流浃背、如临大敌,而弹劾黄皓的上书随后也凭空消失了,樊建、张绍、董厥等中枢大臣像是不知情般绝口不提这一桩事情。

心事重重、忧惧不安的姜维不敢再留在这座危机四伏的成都城。他以边境战事为由向天子上书辞行,成都朝廷准允了,天子刘禅还十分体恤臣下,派遣黄皓给大将军践行陈谢,以天子之尊居中调停,试图化解大将军姜维和黄皓之间的龃龉。

姜维见状也顺势下坡,表面上与黄皓化解了矛盾,并有意避敌锋芒,再次上书请求率军前往沓中种麦,摆出了一副远离朝堂的退让姿态。

蜀汉朝廷同意了大将军的请求,一场政治风波由此平息。

但这些年,朝堂上“倒姜”力量暗流汹涌,权势愈发膨胀的黄皓等人已经按捺不住,准备在背后对大将军姜维下手

用脑过度的姜绍伸手揉了揉太阳穴,仰着头慢慢活动起自己的骨骼,长时间埋首案牍的关节发出了“咯咯”的声音。

从面前有限的文字上来看,现下的中枢大臣、朝野舆论都对大将军姜维十分不利。

尤其是辅国大将军董厥、卫将军诸葛瞻,他们未必与宦官黄皓是同一条船上的人,但是从他们的上书中,都明确表态反对大将军姜维的穷兵黩武。

甚至乎一些有心人的奏章还将蜀汉一些“国势日衰”的现象与大将军姜维“连年征战”的北伐联系起来,把国内的种种弊病往姜维身上引,隐隐将一顶“祸国殃民”大帽子扣到了大将军的头上。

姜绍突然有些心酸,他有些同情这个被架到火炉上烤却依然要强的父亲了。

老头子或许是想要冒险一搏,建立大功来挽回政治上的颓势;又或许是想借助敌国大军的压力,来稳固自己军中的地位,让安于现状的成都君臣重新认识到“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必然性;也许他在想好不容易避祸沓中,率军回防汉中犹如自投罗网,挡得住魏国的明枪,却避不开背后朝堂的暗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铁血山河 蒸汽锦衣卫 站奴 你的手段我很喜欢,现在该我了 南明:重生朱由崧 三国:摆烂的我,被曹操偷听心声 三国:摊牌了,吾乃上将邢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