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燃文中文】地址:www.ranwenzw.cc
缺乏互信的惡性循環
這表明,黨本身需要改革。執政黨是中國改革的主體。儘管中國的社會力量在不斷壯大,但社會更多的是給改革創造壓力,而非改革本身。如果作為改革主體的執政黨出了大問題,那麼黨對改革的領導能力就會成問題。就改革而言,中國已經走到了令人擔憂的一步。很多年裡,改革的動議越來越少。即使出現一些改革動議,也往往缺少有效性,雷聲大、雨點小,甚至連小雨點都沒有。有效改革的缺失,加上腐敗的日益嚴重,導致政府在社會的公信力大大下降。政府公信力的下降進而對改革產生了負面的影響。無論政府推出什麼樣的改革,社會都會抱懷疑的態度。現在,即使政府真正想推行一些有利於社會的政策,也常常會遭到懷疑。社會對政府政策的高度懷疑使得政府難以獲得社會的支持。這是一個惡性的循環,長期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沒有人會懷疑,黨如果要長期執政,並且是有效執政,就必須改革,牢固樹立其作為改革主體的地位。黨的改革可以從多方面進行,但其中很重要也是很關鍵的一個方面,就是重新建立黨和社會的連接點或者有機關係,即是說,要回歸黨本來的存在意義。根據共產黨的理論,黨和社會的有機聯繫應當不是個問題,因為黨本身就應當是社會的一部分,黨員僅僅是社會成員中的先進分子。但理論歸理論,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所看到和體會到的是黨和社會的嚴重脫節。
中共建制化的邏輯後果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非常簡單,就是黨及其各種外圍組織(包括共青團)的建制化(或者官僚化)。任何政黨一旦建制化,與社會脫節就不可避免。一旦建制化,黨就會&ldo;城堡化&rdo;,把自己孤立於社會之外。這種情形,東西方並沒有什麼兩樣。但在西方,因為存在著定期的選舉,政黨比較能夠維持和社會的有機聯繫。一旦和社會過分脫節,就很難從社會獲取選票。再者,由於西方政黨的主要功能是組織選舉,所以建制化的程度並不高。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代是社會的有機部分,因為沒有社會力量的支持就很難取得革命的勝利。但革命之後,黨本身很快就建制化。不僅黨這樣,連其外圍組織也高度建制化。可以說,黨是通過把所有社會團體(包括民主黨派)建制化來重組社會的,使得各個社會組織都依附於黨本身,並成為黨的社會基礎。從一個積極的角度來說,黨的社會基礎建制化了。但正因為黨的社會基礎被建制化,黨必然和整體社會脫節。建制化的組織往往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而非整體社會的利益。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和新興社會群體的出現,黨的社會基礎出現了變化。為了與時俱進,擴大社會基礎,黨開始向這些新興社會團體敞開大門。執政黨不僅容許和鼓勵民營企業發展,而且容許和鼓勵民營企業家加入共產黨,參與政治。這樣做表明黨開始成為一個開放的政治過程,也的確擴大了黨的社會基礎。但是黨向社會單方面的開放並不能解決黨和社會脫節的問題。因為這樣做的邏輯還是一樣的,即建制化,把新興社會階層納入建制。這些群體除了在黨內(或者政府內部)利用建制來追求利益之外,很難說能夠為社會整體追求利益。實際上,新興社會群體進入黨內並沒有改變社會對黨組織和黨員日益不滿的聲音。
怎麼辦?如果建制化在任何社會有其必要性,那麼要解決黨和社會脫節的問題,就必須讓黨員(及其外圍組織成員)走向社會,讓他們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員,就是這裡所說的&ldo;志願者&rdo;化。西方政黨的很多黨員都是志願者,尤其在選舉期間。新加坡儘管是一黨獨大,但黨員並不多,普通黨員大都是志願者,幫助執政黨的議員和部長聯繫民眾。
黨員應走向社會重新獲得使命感
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