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中文

第9章 以科举为战场,隔空交手(一) (第2/4页)

天才一秒记住【燃文中文】地址:www.ranwenzw.cc

寰宇无事,文教大兴。燕王殿下出镇北平,承宣王化,勉励士子,俾之参加京师科举,实乃重视文教之典范。殿下崇儒重道,倡导文风,北平士子闻风而起,竞相向学。此乃大明王朝文教昌盛之瑞兆,亦是我皇陛下圣明之德泽所及。

太子殿下承天祚福,仁慈圣明,笃学不倦,致力于文教事业,实乃国家之栋梁。臣观北平文教之发展,实有赖于太子殿下之英明领导与朱棣殿下之积极推行。臣深信,在陛下与太子殿下之庇佑下,北平之文教礼法必将日新月异,大放异彩。

臣许松不胜感激,谨以此奏闻于陛下,伏望圣裁。臣不胜惶恐之至,谨奏。

朱标在接到奏报后,怀疑自己看错了,自己的这个弟弟不是去练兵吗?不是聆听地方政务汇报吗?近半年了,也没有听说扩军训练完成进度如何和对地方政务的评价,反而干起来文教。不过这也是好事。朱标批示通报天下。

在明王朝的京城,二月的春风带来了生机与希望,万物仿佛在这个时节苏醒,京城的街道也因为这个盛大的科举会试而显得热闹非凡。各地的学子们汇聚于此,他们或骑马、或乘车,或步行,带着满腔的热血与期待,准备迎接这场人生中的大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div>

科举制度历经数百年,已经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这场会试不仅是对学子们学识的考验,更是对他们意志、毅力和智慧的磨砺。通过这场考试,优秀的学子们将有机会进入官场,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为了确保考试的公正与权威,朱元璋在主考官的选择上颇为慎重。经过反复斟酌,他最终选定了85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担任主考。刘三吾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他的参与无疑为这次科举会试增添了不少光彩。

与此同时,曾在空印案中受到训斥的胡惟庸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科举会试的筹备中。他深知此次考试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士子们的命运,更是他重新赢得朱元璋信任的关键。为了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胡惟庸对选题、考场安全等事无巨细地进行过问,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然而,胡惟庸并没有意识到,朱元璋对他的忌惮并非仅仅因为空印案一事。作为淮西集团的一员,胡惟庸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朱元璋对于淮西集团的担忧和防备,使得他对胡惟庸的信任始终难以完全恢复。

在这场科举会试的背后,不仅体现了洪武朝文教兴盛的繁荣景象,更隐藏着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北方士子则是集中居住在了福记客栈。福记免费提供了糕点等食物供士子们在考场食用,所以北方集团对此次科举抱有很大希望。因为做足了准备,谁也不想输了此次科举。

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录宋琮等五十一名,经三月廷试后,以陈?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仕谔为第三名,是为春榜。因所录五十一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

随着科举会试成绩的公布,京城内外立刻掀起了轩然大波。南北方的士子们议论纷纷,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南方士子自然为自己的同乡们取得的优异成绩而欢欣鼓舞,而北方士子则感到无比沮丧和愤怒。

在这个关键时刻,姚广孝的社会调查部暗中安排了人员在看榜处煽动舆论。一个看似兴奋的士子大声说道:“北方的文教确实不行啊!看看这些享受了那么多福利的北方士子,竟然一个都没有录取,简直是枉费了燕王殿下的苦心啊!”另一个士子立刻附和道:“是啊,听说这燕王殿下曾经是大儒宋濂的徒弟,当年一首咏蛙震惊四座。宋濂大人原本有意培养他成为大儒,可惜皇上另有安排,让他去了北方。这些北方人如此不争气,简直是丢了燕王殿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刺明 我预判了皇上的预判 惊世第一煞妃:嫡系大小姐 抗战之血色战旗 布衣首辅 乱世绿林传 狂妃有毒,妾居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