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中文

第二章 借问书在何方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燃文中文】地址:www.ranwenzw.cc

可能不翼而飞了吧?

这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有学者大胆猜测,不是有一部《永乐大典》收藏于皇史宬吗?当时会不会出于安全考虑,从一开始就藏在其夹墙之内?

这可是古人惯用的手法,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不过,我们总不能因此而拆掉皇史宬吧?

其实,大家都明白,不用如此大费周章,现在的科技手段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探测仪告诉了我们一个遗憾的信息——皇史宬的夹墙内确实没有我们想要的大典。

那么,它到哪去了?

于是,经过深入的研究,一些不同的见解又提了出来,其中的一个说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有人认为,永乐年间的正本被带进了嘉靖皇帝的陵墓——永陵。

朱厚熜格外钟爱《永乐大典》,从古代君主的思维角度来看,把它当作陪葬品的想法也能理解;而从当时继任者的角度来推测,这个做法既全了孝道,又能更安全地保存大典,可谓一举两得。

北京的永陵里,是否真的保存着一部完整无缺的《永乐大典》呢?

我想,这个问题任何人都无法回答。只有等到以后可以打开永陵,我们才能验证这个观点了。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不希望,永陵神秘面纱揭开之日,就是《永乐大典》完本重新面世之时,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们更希望它不仅仅只是一个愿望!

不过,愿望总归是愿望,大家更关心的应该是现在《永乐大典》的情况吧。那么,现在还有多少册呢?

目前,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永乐大典》共221册。大家可能要问了,清朝基本把这部大书给丢光了,最后保得住的只有区区64本,现在是怎么找回了一百多本的呢?

这是国际上一个现代和平外交的典范之作。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和东德本着尊重他国文化的原则,主动归还《永乐大典》六七十册,与新中国共同携手谱写了国际外交史上新的和平篇章。

此外,我国又通过种种渠道,向世界公开征集影印,使得一部分流失海外的《永乐大典》能以影印本的形式与国人相见。

也许有人不解,不就是封建社会所编的书吗?古代的书数以万计,《永乐大典》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何故如此大费周章?

诚然,它确实是成书于封建时期,但又和古代社会的书很不一样。

《永乐大典》是一部空前的百科巨着,保存了当时所能找到的几乎所有的书籍。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原原本本、只字不漏地抄录古籍,没有进行任何删减,保护了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遗产。

清朝乃至解放后,有相当一部分古籍失传了,人们就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

这些被重新辑录出的书,有不少是大家可能读过的,如《旧唐书》、《资治通鉴长编》等等。数量还是很可观的,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如果没有这部大书,这些古籍我们就可能永远都无法品读。

可是,现在它真的丢失了。显然,丢失的绝对不仅仅是一部大型工具书那么简单。

在修《永乐大典》的时候,永乐皇帝曾和负责该项工作的官员说过,生活条件稍好的家庭往往都会收藏一些书。书是一笔比黄金白银还要珍贵的财富,传给后代,亦能令之受益匪浅。我们泱泱大国,为什么不将所有的书都收罗成册呢?

由此看来,朱棣有收藏天下之书的目的。而且,他也确实做到了。

为保证这项空前的文化工程的顺利开展,他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人才,并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他知人善任,得到了解缙、姚广孝等杰出人才的鼎力相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大清宫里的小人物 大明话事人 大唐最苟皇子 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海贼:这个枪手有点猛 三国:躺尸半年成了匈奴之主 重生元末拿到明太祖剧本